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经验和文论教材建设

,《修订版》中只是使用了“理论框架”一词,而没有使用“体系”的语用来指称其全书的结构。尽管如此,我们却清楚地看到,“感兴修辞”的基本理解还是贯穿了全书,也使得其“理论框架”不同于其他教材。这里有个问题,在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多年来人们往往是顾此失彼的。对此,应该说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是,能够看到中西文化的纠缠是一回事,能否从中摆脱出来是又一回事。自然,能够既从中摆脱出来,又进行了“自己的”建构的也就显得非常可贵。《修订版》做到了这一点,自然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赞扬的。再说二,《修订版》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框架。我们知道,新时期以来到2000年之前的教材结构基本上是由五大板块构成:本质论、作品论、发展论、创作论和欣赏批评论。这种结构模式明显地表现在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中,到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依然如故。以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例,由于对文学意识形态化的解释,“编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