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经验和文论教材建设

含义”,第三章“文学属性”,第五章“文学媒介”可以说就是对“本质论”的改造。这种改造既是对以往文学本质观念的改造,也是对阐述文学本质的方式的改造。尤其是“文学媒介”一章的设立,很明显是对以往单纯强调语言对于文学重要性的重大突破。在作者看来,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发挥作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不是它的兴辞,而是兴辞得以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媒介。”(第125页)故“媒介优先”。这样,一种新的理解文学的线路也就呈现出来了。而其第五章的“文学文本”,第六章的“文学文本层面”和第七章的“文学品质”,则可以看做是新的作品论。其中的“文学品质”一章显然是作者的创新。第八章“文学创作”是创作论。第九章“文学阅读”,第十章“文学批评”则是欣赏批评论。当然,全书没有发展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修订版》对文学的理解是由“文学含义”到“文学特性”,突出的是文学的感兴修辞性,所以,并没有以此限制对其他方面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