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和文论教材建设
的阐释,也没有提出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而是以感兴修辞为重点,关注到了它在各个方面的体现。而这也与作者强调的“理论框架”相符合。还需要说明的是,《修订版》之所以能够在教材建设上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作者坚持了多年的对对象的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对于文学的基本理解,积累了丰富且系统的经验,于是,能够观点明确、见解独特、拿出自己内容全新的教材来;二是,作者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能够从“自己的”基本理解出发对文学予以了新的解释,并形成了自己关于文学的新的知识系统。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一川就开始了对于“兴”“感兴”与体验关系问题的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作者又开始了修辞论美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大量文本的分析,均使其在《文学理论(修订版)》中的理论阐释与文本分析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一方面,在理论观点的梳理上清晰明白、线索分明;另一方面,有关的文本分析随手拈来,印证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正是因为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