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和文论教材建设
有扎实的积累,作者提出的“感兴修辞”也就能够成为一种“自己的”解释文学的理论基础,在此理论基础上,作者能够解释面对的文学现象,能够形成一家之言。同时,“感兴修辞”既连接了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的文化/文学资源,同时也关注到了外国的有关理论,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就连接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的文化/文学资源来说,“兴”“感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自然,将文学看成为感兴修辞,客观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况且,作者并没有仅仅强调感兴的精神超越性,而是坚持感兴也来自日常生活。特别是,在梳理中国文化/文学中感兴修辞的同时,也关注到了西方的有关理论。这样,尽管“感兴修辞”更多地符合中国人解释文学的习惯,但是也联系到了西方的相关说法。自然,其开放性也就非常明显。就此方面,作者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一种新传统现代文论。而在全书当中,作者也确实显示出了自己的建构成效。如果说,文学理论的写作主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