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谁的非虚构?什么样的现实?

他们的闲话,参与他们的生活,如实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正说明作者与这个群体及其生活,实在相距甚远。这才有了豆瓣上的读者评论:“这就是文青的支离破碎的记录。如果想通过这书去了解中国农村,那真是南辕北辙。每章里面都有一两段不那么口语化、非描述的文字,试图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和拔高。”书中不时出现的学术著作引文注脚,确乎显得有些蹩脚,但是这种格格不入感,显影的正是一个范式的困境,即作为城市中产的学者,如何再现与表达打工群体的生活和现状。在梁鸿那里,这些与她有着血缘关系的父老乡亲,始终是一个“他者”,一个她需要告别城市的舒适生活,不断回去、体验的“他者”。梁鸿写道:“‘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在现代都市的存在方式反而最典型地体现了现代人在精神上的贫乏状态。这是一个孤独与疏离的时代。这一批城市流浪者无法战胜疏离、劳累和孤独所带来的残酷性忧郁,无法战胜无用感、无根感和自卑感”(第196页)。在这里梁鸿不知道(
<<上一页  下一页>>

tspl20140108
tspl20140108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