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谁的非虚构?什么样的现实?

亮叔们能够找到一种与老板、工厂对话的方式,这一方式是有组织的、可持续的并且有效的。它不是以‘非理性的’‘匿名的’形象,而是以一个现代公民的理性形象出现”(第268页)。我们姑且忽略在2013年,农民工群体的诉求已经明确指向了改革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等明确的政治改革方向,梁鸿的“希望”,恰恰彰显了她的真实书写所抵达的,不是她所描述的那个群体的真实,而只是一个中产者所愿意看到和相信的真实。梁鸿的理性思考,所不能触及的是2.4亿人的未来,无论他们是回到乡村,还是留在城市,无论他们是安居乐业,还是愤怒不满,都不可能在既定的法律和秩序框架内,获得解决。2010年以来,我们目睹着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在开始新的行动,聚集新的能量,在这个历史的时刻,仍然将农民工刻板地书写为某种被损害者,被动地等待着知识分子的描述与代言,显然已经不够真实。2013年农民工问题的出版热潮,恰恰凸显了在既有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中,我们日益无法安置这个群体,他们
<<上一页  下一页>>

tspl20140108
tspl20140108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