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中西视域融合下的接受诗学建构

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该历史时期总体理论特征的结构性定位。这既需要作者具有熟稔大量的学术观点、理论命题的这种把握细节的功夫,也更需要作者具有高屋建瓴的宏观分析能力。就《接受诗学史》而言,作者将先秦定位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早熟”期,两汉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异化”期,魏晋南北朝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自觉”期,唐宋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深化”期,而明清则是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拓展”期。通观全书的深度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定位大都建立在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接受诗学话语、命题和主要理论家的接受思想的细致梳理之上。这样的定位不仅脉络分明、逻辑严谨,而且十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本土接受诗学史的诸多新见卓识。且以本书第一篇“先秦: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早熟期”为例,现有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般都将先秦时期视为中国文学理论的萌芽期,但作者并没有受这种流行的观点的影响和限制,而是根据对先秦时期颇为盛行的“献诗”“采诗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