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视域融合下的接受诗学建构
”“引诗”“观诗”等诗歌接受活动的考察和分析,大胆提出自己对先秦接受诗学总体特征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即“总体上处于萌芽状态的先秦文学理论批评,其内部的各个理论板块之间并非处于绝对平衡状态。譬如此期出现的颇为兴盛的诗歌接受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接受诗学理论比起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实践及创作理论来,就发展得更为充分,并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它的早熟和早慧”。接下来,作者在具体分析了先秦的“诗言志”“赋比兴”等诗歌接受理论,以及“观诗”“用诗”“说诗”等文学接受方式之后,进一步指出:一方面,我国先秦时期提出了一些几可与20世纪西方出现的接受美学相沟通的概念、命题和一些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接受理论内涵的文学接受范式;另一方面,先秦接受诗学的这种“早熟”性或者“智慧早开”的特点仍然是不健全的,这是因为此期人们主要不是从审美的角度而是从宗教、政治、外交等实用功利的角度来接受和理解《诗三百》的。很显然,作者对先秦接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