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中西视域融合下的接受诗学建构

受诗学的这种理论定位不仅显示出他的学术创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对先秦接受诗学的“早熟早慧”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十分中肯地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这充分说明作者的学术思考是清醒而严谨的。这里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一部接受诗学史,如果仅仅完成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结构性定位,躯干固然可以立起来,但似乎还缺少了主脑。通读全书我们欣喜地发现,作者的第六篇“余论: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方式”实乃全书的灵魂和升华。此部分作者分析精到,资料详实,论证深入,用力甚足。在我看来,作者所谓“余论”并不是“多余之论”,而是总括全文的“要论”,因为作者在这里对最能彰显民族思维品格和理论特色的“玩味”“品评”和“释义”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这不仅使全书既有历时性的考察和纵向勾勒,也有共时性的深度开掘与横向提炼,因而保证了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关键的是,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将不同于西方现代接受美学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电子期刊 > Z > 中国图书评论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