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视域融合下的接受诗学建构
那种纯理性分析,极富直观性、生动性和精微性的民族诗学接受方式呈现出来,正是本书重要的理论建树之所在,也是本书凸显本土接受诗学之独特价值并使此前的历时性定位得以牢固支撑的根本所在。二、接受视域下的古代文论全景检视与爬梳一部《接受诗学史》,如果说各个历史分期的定位构成了它的骨架,那么还必须以丰富、具体的接受思想和理论观点为血肉。事实上,我们看到,作者从文学接受的视域对中国古代文论思想资料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凡与读者接受有关的文学活动、现象、观点和命题等都被作为接受诗学的有机构成而尽纳其中,这就使得这部接受诗学史不仅躯干伟岸,而且血肉丰满。具体而言,《接受诗学史》的细部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各个时期的文学接受活动、现象和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学接受方式,包括先秦时期的献诗、引诗、赋诗、论诗、观诗、用诗,汉儒说《诗》、评《骚》和论赋的政教接受取向,唐以后的“论诗诗”“象喻”的文学接受方式等等。二是中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