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观音诞习俗
作者/责任者:冯沛祖著
索取号:B949.92-50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慈爱人间》
各村负责,各自然村设案供奉烧猪祭祀,村民们舞狮庆贺,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在祠堂外的广场搭棚演戏,请粤剧班子来演出。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再无抬菩萨游行,但每年二月十九日,黄埔村民们仍按传统习惯,包粽子拜观音。20世纪90年代后,曾一度恢复搭棚演戏的娱乐活动。
天河东圃镇棠东村有水月宫,建于清乾隆戊辰年(1748),咸丰元年(1851)曾大规模重修,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小庙宇,又称观音庙、众村庙。坐北向南,门匾刻“水月宫”三字,门联为石刻“莲性闻香皆宝筏 杨枝垂荫即甘棠”。宫内二进大厅,中有天井。庙内供奉观音菩萨,信众甚多。清同治十年(1871)《番禺县志》载:“水月宫,在棠下村,国初建,素著灵迹……今香火尤盛。”该宫是当时较为兴盛的观音庙之一。以前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是当地传统的盛大庆典,请戏班演戏,大摆宴席,全村欢庆。后来庙被废弃。1993年大规模重修,做了老人活动中心。宫内仍供奉观音,吊着的一座座塔香烧得烟雾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