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

作者/责任者:李如龙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传人而引为自豪, 不论传到多少代还是忘不了中原老家的郡望, 盖起房子便在大门口写明某某衍派的堂号。宋以后, 闽中文教渐兴, 士子应举十分热衷, 取得功名者不在少数, 于是一些文化汇萃的古城往往自称海滨邹鲁。这种注重故土的血缘、地缘的根的意识至今不衰。许多后来移居台湾乃至东南亚的闽裔, 至今还记得自己是陇西李、颖川陈或燕山黄。这种根的意识对于注重学习主流的官话和正音, 显然是十分重要的。闽语区所以素有方言与共同语双语并用的传统, 乃根植于这种崇正意识之中。
    粤语的形成一般是追溯到秦始皇的50万戍卒入粤。这个数字显然是为了壮大声势而夸大了的。即使发兵时不下十万, 渡长江、过湘桂而入粤, 北人不适南方水土, 又要历经攻战, 能够到达南粤的兵士, 为数一定不太多。一番征战之后, 留下来的汉人还是要与南越人和平相处。因而赵佗上书中央时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汉唐之后直至五代十国的南汉,中原汉人也陆续有入住粤中的。唐开元间张九龄开凿梅岭新路时,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