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岭南移民及其对岭南陶瓷发展的推动
作者/责任者:申家仁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镇窑等等都是如此。又由于投资大, 需要的人手多, 个体经营往往有困难, 需要与别人合股、合作形成作坊, 需要雇佣工匠和一般劳动力。迁到岭南的移民, 把北方陶瓷生产的方式带到了岭南, 使岭南陶瓷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一个个窑区规模都比较大, 例如, 宋代潮州笔架山瓷窑“沿江十里, 烟火相望”, 有“百窑村”之称; 宋代石湾奇石窑沿东平河绵延3公里; 明清时期石湾陶窑更多达107座。此外, 大埔、饶平、惠阳等处的瓷窑也是大范围地密集分布, 规模都很大。
石湾窑全盛时, 雇工五六万人, 分22个行会, “陶有窑, 窑有户, 户有工, 工有作, 作有家”, 形成了经营者之间、顾主与佣工之间的生产系统。岭南古代窑址出土陶瓷器产品, 大都在器底或器肩刻画有符号或者商号、姓名等字款, 有的在同一个窑址里还有多种字款的器物, 这些字款, 或者代表制瓷股东, 或者代表窑场, 或者代表制作的工匠, 总之反映出了分工合作关系、合股关系、雇佣关系等等陶瓷生产方式。从北方传来的陶瓷生产方式, 极大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