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名中所见语言的接触、浸润与交融
作者/责任者:宋长栋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学术研究》2000年第9期
同村) 合并成集市后改称那大的。其它如大埔车龙、翁源铁龙等亦两地合并后各取一字为现名。这类后起地名为数不多。
对岭南地名特征的表述有下列三种, 但都不能涵盖所有地名。请看:
一、通名前后说。一般认为汉语地名的通名在后, 专名在前, 如上述甲、乙、丙三类地名; 古越语地名的通名在前, 专名在后; 但仅见甲、乙二类地名。汉语地名的 三水 在古越语地名中并无 水三 的形式。而且丁类地名的词头、词尾并非通名, 它必须依附于某种语素而合成为地名。
二、齐头、齐尾说。有人认为, 汉语地名为齐尾式, 因甲、乙、丙三类地名的通名均在后, 但不能含盖丁类地名; 古越语地名为齐头式, 也只见甲、乙两类地名的通名在前。数量词与词头、词尾均不是通名。
三、倒置、前加说。有人认为, 古越语地名分倒置式和前加式。与汉语地名比较, 古越语地名是倒置的, 如地名桐木( 金秀) 与木桐( 封开)、栗木(荔浦) 与木栗(郁南) 等, 后者均为汉语式倒置的古越语词序的地名, 但也只见甲、乙二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