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香港的区域文化研究--人类学个案研究浅析
作者/责任者:黄淑娉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思想战线》1997年第4期
代以农立国, 农业民族与土地联系在一起, 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 这种文化特点迥然不同于西方。应深入地研究宗族、家族制度在历史上以至现代所起的积极作用及其弊端, 正视它的客观存在, 对宗族家族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
珠江三角洲存在着依附于宗族、家族制的世仆制。明清时期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东莞、三水、高要以及四邑( 台山、开平、恩平、新会) 都有世仆。解放前台山几乎村村都有, 浮石解放前夕人口5000余人, 世仆曾达到600多, 估计全县有三、四万人, 约占总人口近5%。有几位西方人类学家在六、七十年代在香港新界作过调查研究, 但他们不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在珠江三角洲内地, 其中又以四邑中的台山为中心。成书于清初的屈大均《广东新语》“土语”条说“小奴曰细仔”, “奴之子曰家生仔”。今四邑称“细仔”、“小子”、“下夫”, 香港新界叫“下夫”、“细民”, 东莞叫“家山娣”或“二男仔”, 南海叫“悌”。
“细仔”大多是宗族或家族买来的, 买男孩或一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