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与香港的区域文化研究--人类学个案研究浅析
作者/责任者:黄淑娉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思想战线》1997年第4期
开始, 至明代而兴盛, 顺德、南海、中山等地都很发达, 以顺德为中心。本世纪二、三十年代, 珠江三角洲蚕桑、塘鱼、水果三者面积占三角洲平原耕地的一半, 有200万人从事蚕丝业, 不少地方无稻田。
我们的调查点之一是顺德市杏坛镇桑麻管理区( 以前称生产大队) , 这里是典型的基塘区。三角洲低洼地潦水为患, 人们因势利导, 挖塘养鱼, 将泥填高成基, 基面种桑、果、蔗等作物, 按不同作物而称为桑基鱼塘、果基鱼塘或蔗基鱼塘, 实行塘四基六的耕作制。种桑养蚕, 蚕粪喂鱼, 鱼粪形成塘泥成为基面作物的优质肥料, 三者紧密结合, 保持良性循环, 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人工生态系统。上世纪末至本世纪20年代蚕桑生产最为兴旺, 几乎家家养蚕, 家家都有缫丝机, 村里有土缫丝厂。广东的丝业、生丝市场是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 1925年广东蚕桑产量占全国1/ 3。30年代初经济萧条, 丝价大跌, 桑麻种植区的蚕丝业也逐渐衰落。30年代基面开始种蔗, 50年代种香蕉、芭蕉,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生产可以自由选择, 费时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