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消费与民俗文化

作者/责任者:陈伟明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华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主粮主食生产消费不足的历史状况。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古代华南少数民族主要是根据社会与地理环境,以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解决主粮主食的生产消费问题,以维持生计之繁衍。
    一方面,根据地理条件,广泛种植一些适应性强、生产技术要求较低的早地或山地作物,提高杂粮在主食中的比例,以弥补主粮主食之不足。最普遍是薯莎的种植,一种原产于福建两广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甘薯类。“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薯类的食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作为主食。宋代海南黎族,“有生黎、熟黎之别,地多荒田,所种杭徐不足于食,乃以落芋杂米作粥以取饱。”也有在荒岁中作为主食补充。清代广西镇安府,有“怖巴,出湖润寨,岁歉则土民食之,怖巴亦薯类,可食。”其它杂粮的种植食用也十分普遍,宋代华南,或有瑶民,“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其稻田无几,丰年则安居巢穴,一或饥懂,则四出扰攘”。又鸭脚粟,海南地区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