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消费与民俗文化
作者/责任者:陈伟明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正统间始种,有数种,吐穗状如鸭脚,大者如鹰爪,呼广粟,粒似黍樱而紫黑。品味稍粗物。夏种秋熟为大熟,冬种春熟为小熟,又一种六十日即熟,土人给食造酒,省米谷之半。”或慧苗米,广西瑶人“多种之以为粮。”此外,也把一些适宜食用的植物作为日常主食。如宋代广西,“牛榔木,多浆,猫瑶藏饥缺食,则先以火窑地,掘根置窑中压以后,又用火讴熟,捣作饼饵,名沤椰”。或明清时期,“琼州以南椰粉为饭,日椰霜饭,南椰与椰子树不同,其精液形色气味,皆类藕截之粉,故日南椰粉。”“万州岁凶,则以藉孩、枕榔面、南椰粉、鸭脚、狗尾等粟充饥。”类似的杂粮杂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华南少数民族主粮主食不足的历史状况,构成了古代华南少数民族主粮主食生产消费的重要特点。近代民族学的材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民族饮食文化特色,广西环江县毛南族,地处山区,水田很少,以杂粮为主食,在桐场的每年要吃十个月的玉米,一个月的小米高梁,一个月的红薯南瓜,只有过节才买点米来食。”广西田东县作登区平略乡瑶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