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作者/责任者:陈伟明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也起屏障作用。”粤西横州, “又有 竹,大如钓丝, 自根至梢皆密节, 节有刺, 长寸许, 山野间, 每数十家成一村, 共植此竹环之, 以为屏翰, 则蛇鼠不能入, 足可为御备计。”或以竹围屋, “茨竹大如指, 长逾二丈, 节节生枝文采, 土人家用植于居之周遭, 以代垣墙, 虽鸡犬不能逾越, 阴森柔嫩, 绿润如沃, 可爱也。”类似的竹木居住民俗, 表现了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宅建筑, 材料廉价, 其房屋结构也较为简单。宋代山瑶, “穴居野处, 虽有屋以芘风雨, 不过剪茅刈木, 依崖谷舍铿锅之外, 无有也,各打寮。”明代, “凡深黎村, 男女众多, 搭屋各数间, 上履以草, 申剖竹, 下横上直, 平铺如楼板, 其下则虚焉, 登陟必用梯, 其俗呼曰栏房。”直到近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建筑结构仍没有多少新突破, 较为随意简陋。广西都安下坳区瑶族多茅草屋, 建筑的方法是用木材搭起屋架, 屋顶则用茅草或稻草盖, 围墙则用竹篱或树皮做成。上林县正万乡瑶族, 盖廓的原料主要是竹、杉木、茅草, 用几根木头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