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作者/责任者:陈伟明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围环境的美化保护, 也有可取之处。明代横州, “茉莉甚广, 有以之编篱者, 四时常花。”又“粤中凡村居路旁, 多种山波罗, 横梗如拳, 叶多刺,是卫衡宇。”或“慎失者, 可以御火, 广人多种屋上以防火, 一名戒火, 共形如火始然, 又名火秧, 扁者不枝不叶, 圆者多枝叶, 丛生成树, 四棱有芒, 皮中有白浆, 能盲人, 以作篱落, 村墟间 竹为围, 火秧露头花为界。”类似的居住特色, 体现了地方民族的文化内容与特色。
三、居住民俗文化发展的因素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建筑结构及其居住民俗文化的发展, 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制约, 古代华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文化的演变发展, 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 居住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自然生态环境往往对居住类型、建筑结构及居住习惯带来较大影响。如干栏式建筑, 在华南地区一般较为普遍。而在沿海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其建筑都另有特色。如崖州地区, 据载: “崖州滨海, 时有飓风之虞, 故公私官室, 不为高敞, 贫民店舍, 织柴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