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文化
作者/责任者:陈伟明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为壁, 涂之以泥, 盖以茅茨, 常为飓风所卷。富家一室两房, 柱四行, 中两行嵌以薄板, 余秋瓦以瓦, 所构材料, 选用格木, 坚重细腻, 最为耐久。其制中为正室, 左右为旁室, 两相对向, 有三合四合之名, 不尚楼阁, 惟取完固而已。”与山区的黎族相比, 显示了不同的居住民俗文化。其同族的居住民俗文化也因地而异, 可见建筑民族文化特色与地域生态环境之密切相关。
其次, 居住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 很大程度受民族内部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经济形态对居住建筑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影响。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尚低, 不少仍然处于刀耕火种的落后阶段。与生产经济形态相适应, 居无定处, 依险而居, 颇为普遍, 形成了独特的居住民俗文化特点。
居无定处, 是指一些少数民族采取了流动性较大的居住方式。明人王临亨《粤剑编》卷二有云: “瑶处深山之中, 居无宇, 以芒为命, 芒似芋, 遍山种之。食一山尽, 复往一山, 与北虏之逐水草驻牧者相类。”又博罗瑶人, “椎结铣足, 随山散处, 刀耕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