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跳禾楼”——远古稻作文化的遗存

作者/责任者:费师逊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7年第1期

风俗习惯的承继、传习与薰染。应该指出, 喃呒佬的文化层次与宗教层次都很低, 其经文中错失很多, 趣味不高, 并且利欲、庸俗、鄙陋之处随处可见, 在精神文明的水准上不足以为榜样的, 与古典宗教的经典远不能相近。
    跳禾楼时普遍要开展对歌活动, 在平常人与平常人之间, 或平常人与喃呒佬之间, 都可以较量才智。在跳禾楼的最后阶段, 喃呒佬还要肩扛宝剑, 作一边唱一边往各家送来祭坛周围的簸箕中撒米谷与钱币的仪式, 谁家的被撒得多, 便以为吉利。
    三
    现在我们从源流史的角度来考察跳禾楼的文化历史渊源, 并以典籍与文物为依据来加以证明。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其文献遗存据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它表明了稻作文化已具较完善的发达的生产能力, 虽然其耕作技术尚未达到畜力与铜铁器的应用阶段,但在稻种的驯化与培育程度与水稻的产量是水平很高的。古代的野生水稻被百越人称之为“”稻( 越南语至今仍称水稻为lua, 而在马来语中则称某种稻为bulu) , 它在中国南方各地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