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禾楼”——远古稻作文化的遗存
作者/责任者:费师逊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7年第1期
多有发现, 尤以海南岛的分布点最密, 而又以云南的野稻品种为最多。于广东、广西, 亦多处发现有古代 稻文物遗存, 而目前为止, 以湖南的彭头山发现的 稻遗址为年代最早, 距今约有八、九千年。但对于人工培植的水稻, 学术界皆以河姆渡的稻作文化为最久。继河姆渡之后, 先后又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等遗存, 它们都出现于太湖的周围, 属于越、吴越稻作文化体系。其后, 水稻耕作文化向江汉地区发展, 先后出现了江西修水的山背、湖北天门的石家河与京山的屈家岭以及湖南澧县的梦溪与广东的石峡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作文化遗存。
对于原始农业的鸟兽耕作问题, 古人多有论述, 如有“象耕鸟耘”, 以及“海陵麋田”之说。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解释说“象自蹈土, 鸟自食萍, 土蹶草尽, 若耕田状,壤糜泥易, 人随种之。”“麋田”即四不像踩田, 其情况一样, 人们可因之省去耕耘之劳,而农业主要在于把稻种的培育搞好就可以了。海南岛在近现代尚保留有“牛踏田”与“鸭耘田”的有效耕作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