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船场说商榷
作者/责任者:何国卫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武汉造船》 2000年第5期
船场工匠普遍采用井字形的叠架式木墩作边墩, 又称梅花墩。
遗址出土的木墩高推测在1米左右, 而且木墩与滑板之间不作固定处理。
边墩的墩木上端靠三角形楔木与船底贴紧。
楔木的楔角( 见图2所示) 越大, 其侧向分力也越大, 木墩就越容易倾倒。根据墩木不倒的力学原理可算得12. 13。这意味着只有在楔角小于12. 13情况下木墩才能保持不倾倒。如此小的楔角要求也实在太苛刻了。尤其在表面曲度变化较大的船首尾区域往往两块楔木相叠使用, 此时楔角大于12不足为奇。所以说, 遗址的船台上的木墩无法承受造船重量。
即使木墩未承受建造载荷, 木墩也容易碰倒。如有人不慎靠上墩木, 墩木随之而倒。
奇怪的是, 大木板上的13对墩木事实上一个也没倒! 杨鸿勋研究员认为这些所谓的木墩原来都埋在堆积泥土中的, 仅有上段暴露在外。[ 4]若此说成立, 确实给墩木不倒的原因作了很好的解释。这不是正说明了这些所谓的木墩连同船台、枕木原来都是埋在地下的构件, 这还能是造船的船台和木墩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