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珠江三角洲贝丘遗址考古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责任者:李岩 赵善德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南方文物》 1995年第1期

遗址等,佛山河宕遗址的最晚之墓葬亦为该期遗存,该期陶器群在第二期的墓础上有所变化:器物造型流行小凹底,出现有流带把器,各种网格纹发达,石器中有一定数量的石戈。内函与上述遗存相似的沙丘遗址有:珠海东澳湾15、亚婆湾遗址16、水涌二期17等,参考村头、茅岗、河宕等遗址的碳14年代数据,推测该期的年代在距今三千四、五百年至三千年左右。

    渊源与交流
    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贝丘遗址开始出现于距今六千年左右的话,它究竞是原地长成的?还是传播而来?还是一种杂交的产品呢?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远古文化背景主要是其北的英德青塘18、西部的桂林甑皮岩19、封开黄岩洞20、阳春独石仔21等洞穴遗址,这些遗存的年代在距今一万年至七、八千年之间,从海平面的变化曲线可以着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八千至六千年问,海平面是不断的上升,而六千年后则进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李可流带来的泥沙在海平面稳定阶段的淤积加强了,在三角洲的边缘及古岛丘附近形成小范困陆地(图一)。
    七十年代以来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