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贝丘遗址考古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责任者:李岩 赵善德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南方文物》 1995年第1期
向较弱,如粤西在这前后有“乌骚岭类型”29。
进入第三阶段,珠江三角洲地区贝丘遗存呈扩张的趋势,向西至封开塘角嘴30、阳春白石岩31;北至石峡遗址中层遗存32;东至东莞石排龙江村33,南达深圳、珠海诸沙丘遗址,文化而貌与中心地带的村头34、茅岗35遗址所见者大同小异,其陶期中都有大口尊形器,石器中可见石戈,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这时已接受了相当多的来自北方系统文化之影响。令人感到十分兴奋的是,笔者今年参加村头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在南部发掘区出土一块泥质灰陶陶片,上印有重圈纹和较为抽象人形纹组合纹样,这块重圈人形纹陶片属于村头遗址最晚的遗存,它与珠海南芒湾遗址第三组出土之重圈人形纹毫无二致!石峡遗址中层遗存也发现有以人形做为陶器纹饰的例子,,但其具体形象与之不同,年代相仿,可能这是当时与某种意识形态有关的特殊艺术形象,从村头与南芒两陶片来看,说明当时两地的人们不仅有共同的物质文化,也拥有极类似的精神文化。
南部的沙丘遗址如珠海亚婆湾37、香港蟹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