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以近代广东为重点
作者/责任者:郭华清 赵春晨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出自《广府文化》期刊 2012年第1期
事业。初时会员700余人,后来发展到数千人。该会设有赠医施药会、贺诞会、讲经会。“一切经费善款,概由会友乐助题捐,绝不向外界劝募”,单靠会员的捐输,月收入达到20多万元,全部用于慈善事业。规定每日上午9时至11时,施医赠药;下午1时30分施粥,每日施粥500人;1946年,该会集资在广州北郊三元里购置义冢,凡道侣羽化或该会会员死亡,均可葬于义冢。
中国佛教一向以慈悲为怀,在古代便有施食、悲田养病坊、客舍等社会慈善设施。不过当时的慈善事业以寺院为单位,规模较小,且无长期计划。近代以来受基督教的影响,加之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也要求寺院多办一些慈善事业,佛教开始进行各种社会化的慈善公益事业。圆瑛于1918年在宁波创办佛教孤儿院,以后又相继开办孤儿院、学校多所,收容、养育孤儿千余名。上海居士林林长王一亭创办华洋义赈会、孤儿院、残疾院、中国妇幼救济院等慈善组织。在近代史上,广东的佛教从事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主要有修桥建路、赈灾济困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