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寻粤音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28
剧艺人。伶人心怀天下,积极参与革命,这在别的剧种是不多见的。
粤剧传播到南洋,
大概经历了四次浪潮
如今在新加坡的这座蓝色小楼房里,孙中山和八和会馆“同处一楼”。粤曲悠扬,亦如故土。
粤剧传播到南洋,大概经历了四次浪潮。分别是劳工潮、避难潮、镀金潮、移民潮。
19世纪中叶,大批广东人出洋谋生。雇主会从国内聘请一些戏班,以慰劳工思乡之情。演员也和劳工一起坐“猪仔船”漂洋过海,生活艰苦。
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配合太平天国运动,在佛山起义。1855年,粤剧遭到禁演。1858年,李文茂起义失败,清廷烧毁佛山琼花会馆,解散戏班,追捕艺人。粤剧几遭灭顶之灾。大批艺人避难到东南亚。1857年,新加坡成立了粤剧行会组织“梨园堂”。
1871年,在两广总督瑞麟的奏请下,粤剧解禁。此后粤剧得到长足发展,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名伶开始到东南亚演出,争取市场。一则出洋献演的戏金丰厚,二则镀过金归来,在国内也更受欢迎。很多演员在东南亚演出回来,在本土趁势再演一次在外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