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下南洋,寻粤音

作者/责任者:钟哲平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新快报-A28

巡演的经典剧目,名曰“载誉归来”。这种做法如今也常见。

据老艺人回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南亚演出的粤剧艺人有2000多人,千里驹、靓元亨、京仔恩、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桂名扬、白玉堂、关德兴、靓少佳等名伶均到过东南亚演出。一些出洋演出的演员,回国往往能带来声光电的新潮流,观念也有所改变。1930年,美国就出现了男女合办的粤剧团体,比粤港均早五六年。舞台设计的现代化,西洋乐器的运用,也通过海外戏班传入国内。在上世纪50年代香港丽士剧团的《蟹美人》海报上,写着:“余丽珍小姐星洲载誉归来高升戏院登台第一声……配合五种灯光,宇宙灯、水晶灯、透明灯、原子灯、太极灯,布景七彩美丽堂皇……戏院每一角落均有真人或动物出现,比日本歌剧更为奇妙。刀枪剑战,鱼虾蟹随时突出舞台飞向观众,令人惊奇好笑。立体电影,必需戴眼镜,本剧则不需戴眼镜,免除眼花,头晕之苦……”今天看来,这些千奇百怪的舞台未免背离戏剧原旨,但在当时,确能引起新鲜感,在电影的冲击之下尽可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