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广府文化的嬗变
作者/责任者:龚伯洪 龚伯洪著,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文史纵横》
反专制、针砭时弊、唤醒民族意识的新戏,为了贴近群众,改用粤语道白并尝试在演唱中已粤语代替桂林官话,结果大受群众欢迎。这影响了八和会馆的粤剧艺人,在民国初期尝试用粤语演唱的演员渐多,终于,粤剧到了20年代时基本以粤语演唱了。另外,伴奏乐器及布景(舞台美术)亦作了进一步的革新,确立了粤剧的地位。
在民主革命思潮流行、志士班编演新戏时,八和会馆的粤剧艺人也演出有影响的新戏,如人寿年班蛇王苏(梁恒三)等编演《岳飞报国仇》,借古讽今,唤起国人的民族观念,收效比志士班更胜一筹。因此,同盟会机关报《中国日报》赠给该班以“石破天惊”横额,以作表彰[13]。以后,粤剧艺人不断演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反封建、反压迫的剧目40多个。振天声班在南洋演出新戏时,得到孙中山很高的评价。该班全体艺人加入了同盟会。后来,粤剧艺人还直接参与反清革命斗争,如醒群班女艺人吴丽珍往来省港参与运送起义用的枪支,李文甫等参加辛亥黄花岗起义[14]。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