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试探广东曲艺源流

作者/责任者:陈卓莹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4卷,民国时期文化篇》

了的。老板们的算盘很精的,半天时间也不肯落空,即于甲地草率地提前散场后,马上把班子带到广州作中继站,临时在广州城的戏院上演若干场,然后才再把班子带往乙地,使彼此的演期衔接得很紧。因此,广州城的戏院经常丢空。直至20年代初期,在广州市内经商或就业的人,还经常带有这句口头禅:“返乡下看戏啊!”可见人们是多么渴求文娱生活的,也同时反映了有些农村比广州上演粤剧的机会还要多。因而对市内偶然遇到某些神诞,为了贺诞而临时招请在庙门外演唱的大、小八音班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远近赶来,不怕疲劳地围站到通宵达旦也听个不厌。
    我以为,逐步地把茶楼开辟为歌坛,邀请有名气的女性失明艺人登坛唱粤曲这种创举,也许就是茶楼老板猜中了广大群众热爱听粤曲的心理也未可料。
    在广州市最初建立歌坛的是当时十五甫的“初一楼”(即原日的顺记雪糕店故址)。所谓歌坛,就是在大厅一侧临时用木板架成高台,上置一茶几,几两旁各置一椅,几上放两盅茶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 44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