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广东曲艺源流
作者/责任者:陈卓莹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4卷,民国时期文化篇》
”的叫“琵琶仔”,更是只在筵前唱一首粤曲而不肯与饮客勾勾搭搭的。
茶楼老板把主意打到这些“琵琶仔”身上,念头一转就以“聘请驰名校书xx莅场加插演唱名曲”为号召,于大事渲染之后,果然哄动了歌坛,积久就把失明女艺人的地位排挤出去了,其后虽说仍有如馥兰等继续为听众欢迎,但为数已极少。
比较早期登上歌坛的校书有林燕玉、卓可卿、新遂意、燕燕等,及至她们逐步地取代了“师娘”的地位之后,她们大都离开了妓寨生活,专门活动于歌坛领域。广州和香港仅隔一衣带水,不久,香港的歌坛也逐渐兴旺起来。两地以歌坛为曲艺踞点的女性歌者,彼此互相往还,例如较负盛名的公脚秋和梅影就是从香港来的。而燕燕又往香港登台,特别是梅影,曲词结构纯属“邦黄”曲牌,但往往唱得听众黯然流泪;燕燕也以她的优美嗓音,运腔感人,所录音成唱片的为数不少。到了大约在1923年间,穗港两地先后创立不少歌坛(都是附设在大茶楼上的),例如广州的惠如,香港的马玉山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