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试探广东曲艺源流

作者/责任者:陈卓莹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4卷,民国时期文化篇》

、泰昌是较有名气的。当然,从事唱曲艺的女歌者,已经不尽是什么校书而是延师教习,一出身就投入歌坛活动的,但却不论唱的是生、旦、净都是女性歌者,虽曾有过极个别的男性歌者,却都是昙花一现,很难持久的。那时候,社会上不约而同地把广大的歌者称为“女伶”,这个称呼却不知从何而起的。
    由于歌者的人才逐渐鼎盛,对于用来应付伴奏的师傅也就逐步要求提高了,因此又逐渐把过去的所谓“玩家”吸收到歌坛上来,甚至有些过去是粤剧班子有名的乐手,为了避免戏班的生活流动,也不少离开了戏班,改向歌坛作伴奏。不可否认,通过歌者和乐师的合作、传授,嗣此,把曲艺事业推进不少,对粤曲的调式、板式、运腔以致吸收了新的曲牌,使粤曲丰富多采,如果单从结构形式上而论,的确是有一点“推陈出新”的趋向。
    这些组织的别名叫作“女伶档”。同行们取了这个别名是有原因的,主要在于演唱的地方不同,即在附设在茶楼之外而带流动性质的。这些曲艺班子的成员人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