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广东曲艺源流
作者/责任者:陈卓莹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4卷,民国时期文化篇》
数可多可少,组织灵活,不拘时限;要成就成,要散就散。像一个轻骑队一样,除了在市内应约到堂会和街坊演唱之外,还分别到各处乡镇市集临时演唱;全部成员多则十个左右,少则七八人也可应付。一方面是挤垮了八音班,但另方面也活跃了广大乡镇的文娱生活。因为那时候她们所演唱的词曲,已经不是失明女艺人的那样长期地在传统曲目中兜圈子了。应运而生为她们撰编词曲的,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作者。事实上在辞藻上多半是无病呻吟,甚至是黄色庸俗,但在使用曲牌上却标新立异,出奇制胜,大大地增强了唱腔上的音乐效果却是无可讳言的。
所谓歌坛是自1923年到1938年广州沦陷这段期间,发展得最为鼎盛,光是广州市内就有40间左右的茶楼辟了歌坛,香港也为数不少。据当时她们先后成立过的组织如“女伶工会”和“普贤堂”等所登记的,全体会员多达四五百人,长住广州市内的约有一二百人。她们向省内发展除佛山、江门、石岐等城镇外还经常以临时组合的形式分别穿插各乡镇市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