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广东曲艺源流
作者/责任者:陈卓莹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4卷,民国时期文化篇》
为后来“出台”时无人顾问的旧曲或片段的传统东西之外,就是粗制滥造以“应景”的“开山货”。这些ABC课程只教学徒们懂得板式、腔调、曲牌的初步常识,于后来出台时根本就不能应用的,因为谁也不爱听。所以出台前就必另买新曲。
“买新曲”,这笔开支,即便是曲艺名家也免不了这个负担,而且所负担的还更重。因为“卖曲人”也有他们的名家,名气大了,自然声价就高,买曲人不是名家是买不起的。例如,过去的吴一啸、王心帆就是。曲艺演员把他们两人的名字都起了一个谐音字(啸的谐音是“笑”,帆的谐音是“烦”)串成了“一啸只能一笑,心帆的确心烦”这两句既忍痛又渴望的俏皮话。
这些撰曲人中约分三类,即只掌握了句格和梆子、二黄唱腔的基本规律的;其次,也具有一定的民乐知识,会引用或创作一些乐谱,可在曲中穿插上小曲的;再就是一些所谓“文人雅士”写了一首单纯的词章,不管什么句格、腔调的。
演员拿着这些唱词,就要求教于乐师,更多的是求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