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试探广东曲艺源流

作者/责任者:陈卓莹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4卷,民国时期文化篇》

于“玩家”即业余音乐家。从就教中接受了教授者的创新和特点,加上发挥了演员本身的智慧、流派,使其唱腔另树一格,吸引听众,这对腔调、板式和运腔等方面的确不断地起了促进作用的。
    过去的曲艺界,不论性别,都要受到行邦工会的“管辖”,不仅当音乐员的不允许非会员从事伴奏工作,男女成员都要按月缴交会费,并且在出外演唱(即“卖台脚”)时要到工会领取“放行纸”,否则被剥夺了演出权利。工会对非会员的参加演出,往往派出所谓纠察临场干涉、阻止,经常造成殴打事件。加上那时候不论在市内或市外演出,多以临时组合的多,从没有谁是固定受职的。工资收入,自然多是像行话所说的“望天打卦”,生活无保障就不言而喻了。加上遭受那时的各种黑社会、恶势力的威胁、迫害和欺凌。例如黑社会中广州的什么“义行社”、香港的“职义社”等,凡有任何借口都指令全体艺人上门去“报效”,并且随时还要一些稍有名气的女艺人“买花”——派人拈了一朵纸花来找你买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