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清代中国外贸行商的兴替 -- 兼论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命运
作者/责任者:张晓辉著,胡巧利主编
索取号:K296.51-5/1/2010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羊城今古》2010年合订本
罗常肇(姻弟)在怡和洋行;罗伯常、罗寿嵩父子在汇丰银行;韦亚光、韦玉父子在有利银行;容良、容宪邦、容子名、容次岩四代在渣打银行;莫仕扬家族在太古洋行的华南系统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买办集团。买办家族与洋东的结合非常紧密,本身积累了巨额财富,在香港华商中居于上层,并在华人社会中拥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广州的洋行纷纷北上后,粤籍买办也随大班们到了上海,如徐昭珩、徐瑞珩、吴健彰、郑廷江、徐润、郑观应、唐廷枢等,一度形成粤人垄断上海洋行买办的局面。
近代买办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他们既是外商的雇员,又是独立商人,成为构成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的主要力量之一。
2.转口行商的兴起。在鸦片战争以前,由于官府垄断贸易,限定经商渠道,失去竞争,其他商人不得不转入地下,以民间走私形式与外商合作,构成了中西贸易的另一面。实际上十三行的垄断仅限于大宗货物,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行外”商人,在与外商做交易。敢与小商铺做大宗货物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