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制度变迁与清代中国外贸行商的兴替 -- 兼论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命运

作者/责任者:张晓辉著,胡巧利主编

索取号:K296.51-5/1/2010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羊城今古》2010年合订本

如丝、土布甚至茶叶的是英国的散商,其与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很像中国小商铺与十三行的关系。1828年时,散商的输入已占东印度公司和散商对华输入总值的78%。这年两广总督和粤海关发布《小商铺经营贸易告示》,表明广州制度已发生变化,从官商垄断中西贸易到允许小商铺经营一部分商品。广州行外商人和英印散商贸易的发展,取得了半合法的地位,意味着中西贸易关系由原来的公行与东印度公司为主,向行外商人与英印自由商人为主的转变。广州制度中的公行制度和行商作用,终于在行外商人和英印自由商人的携手发展中开始崩塌。
    近代以后,香港逐渐成为远东地区新兴的商业中心之一和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运站,也是联系海外华侨与祖国大陆的桥梁。在香港的华商,成功地运用传统的经营方法,把远洋贸易和中国沿海贸易连接起来,这就是沟通南北洋交往的南洋庄和横贯东西方向的金山庄。它们分别代表着来自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商人势力,并构成港商的中坚力量。如潮汕人陈宣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