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

作者/责任者:叶春生

索取号:K892.4/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乞巧文化论坛论文集》

,让人们观赏一阵后,巧姐便开始拜祭,点上香烛,叩头礼拜,然后跪在香案前面比赛穿针,看谁穿得快和动作轻巧敏捷。唐人有诗曰:“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
    三、巧姐一农耕文明创造精神的楷模
    农耕时代没有电脑拼图,更无3G创意设计,一个“巧”字。全在于人工。谷粒般大小的绣花鞋,子甲般大小的扇子,真假难分的各种花卉,那些精工细活,全是耐着性子做出来的,所以过去广东乡间,每个村庄都有“拜七姐会”,由邻近的姑娘们相约自愿组合,有的村子多达十几个,拜七姐会集资若干,五六月间就开始筹备这项活动,各人利用闲散时间巧制各种展品,七夕时摆出十几张八仙桌,展出各种物品,可说是一次民间工艺大汇展。评选出的“巧姐”在群众享有极高的荣誉,相亲只要一听说是“巧姐”,其他条件都可放松。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一些遗风,此后便先城市、后乡村地慢慢消失。60年代以后,城乡都很少见了,即使个别村保留,内容亦发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