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从广府七夕风俗演变看当代乞巧的功能

作者/责任者:叶春生

索取号:K892.4/5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广州乞巧文化论坛论文集》

生了变化。如广州市番禺石基镇凌边村,至80年代仍有“摆七夕”活动,所摆物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灯饰,有彩纸的、绢绣的、谷秧围的;二是人物造型,按照戏曲内容扮演故事,组成一板板台面;三是实用工艺,如刺绣巾帕、花鞋、荷包等。参与制作者不限于姑娘,老人也有,这实际上是各家各户比赛精工。摆七夕已由姑娘乞巧变成民间工艺的大展览、大比拼,是一项生产、娱乐相结合的活动。改革开放后,这项活动又在广州西关、珠村、黄埔、番禺以及东莞各地复活了。前些日子,广州日报曾举办评选民间100双巧手的活动,实际成为振兴传统工艺的余音,与当日乞巧已相去甚远。
    四、新时代的“乞巧”,重在创意,巧在工艺
    1、首先,要把心沉下来。心灵才能手巧,心若止水,宁静致远。平静地历炼,悟出惮意,方能视通万里,心有灵犀,像那些超女、快男那样浮躁,只能走向低俗、媚俗、庸俗。
    今天“乞巧”,不止是为了对农耕文明的愐怀,对传统手工艺的抢救,在物欲横流的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