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略论广州的蚀刻玻璃画

作者/责任者:夏爱华

索取号:K872.65-53/1/8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岭南考古研究》(8)

清代的玻璃是现存的中国古代玻璃制作工艺水平的代表,特别是宫廷制造的玻璃,是造办处玻璃厂按照皇帝的谕旨为皇家制作,显示其最高的水平。即使是这样,这一时期的玻璃器皿的生产,也只是皇帝寻求“奇巧之物”,显示其藏尽天下宝物的理想驱使而进行的。 
    玻璃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首先是国人对玻璃的态度,只是把玻璃看作珍惜物质的低贱替代品,玻璃的主要吸引力,是它可以便宜地模仿緑松石之类更珍贵的物质。其次,将陶瓷和玻璃比较,陶瓷便宜很多,非常适合于盛装热的液体。“一个饮茶的国度,不可能开发滥觞于罗马玻璃的那等精美的玻璃酒具”。[4] 
    中国人热衷于镜子,不过主要是高度抛光的铜镜,认为它具有魔力性质。至于窗户,已经有很不错的油纸再加上温和的气候,特别是南方,所以中国大部分地区不存在制造玻璃窗的压力。 
    古代中国人了解许多玻璃技术,包括彩色和素色玻璃制造、玻璃吹制、铅和钡的使用。直到1670-1760年间,在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