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略论广州的蚀刻玻璃画

作者/责任者:夏爱华

索取号:K872.65-53/1/8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岭南考古研究》(8)

外国的工艺品也通过广州传入中国。这使得广东的工艺美术发展得天独厚,走在全国的前列。 
    “从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造办处建立玻璃厂,到乾隆朝差不多100多年的时间里,玻璃工艺生产在清宫玻璃厂爆发出短暂的热情。然而,嘉庆以后,玻璃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均大大降低,进入衰落期。”[6] 
    广州的玻璃工艺,在18世纪仍然不能自立生产制造,只能靠进口欧洲玻璃。英国人吉兰(Gillan)18世纪末跟随马戛尔尼(MacCartney)使团来到广州,他是这样描述玻璃制造业的凋敝: 
    “广东艺术家确在竭力搜罗欧洲玻璃碎片,然后将之舂烂,置于熔炉再度熔化;熔化时吹成大球或气泡,尔后切割为形状大小各异的玻璃块,主要用以制作小镜子和几样玩具。这是中国人目前制造的唯一一种玻璃。”他最后评论道:“以天然原料制造玻璃之道,他们似乎茫无所知,也未确知原料为何物。玻璃珠子和形形色色的玻璃钮子,均从欧洲的威尼斯等地进口。”[7] 
    由此我们可知当时广东的玻璃工艺处于初级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数字广府 > 广府文萃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