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广州的蚀刻玻璃画
作者/责任者:夏爱华
索取号:K872.65-53/1/8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岭南考古研究》(8)
水平,玻璃材料不能自己生产,甚至不知道制造玻璃的原材料,只是把从欧洲进口的玻璃珠子和纽子或搜集碎片,融化再制造成器皿。即使是这样,广州一直在生产玻璃和玻璃工艺的创造。
玻璃彩绘是构成广州18世纪玻璃制造业的主要角色。玻璃彩绘是在玻璃背面以精湛的画技和画艺作画,即mirror painting and reversed painting on the glass是那一时期中国贵重的大宗出口产品。彩绘技术很可能又是耶稣会会士传入中国,而用来彩绘的玻璃靠西方进口。
(二)清代后期--蚀刻玻璃画的出现
蚀刻玻璃画的兴起,一般介绍广东民间工艺的书籍往往以一句“蚀刻玻璃画是在清代末期由国外引进的工艺品种”来概括其起源。笔者在查阅多方书籍后,终于在《广州市志��卷五(上)》找到:
“清同治三十二年(1893年),一位广东籍姓黄的外交官,在美国学到玻璃刻画的工艺原理,他回广州进行试制,技术日趋成熟,其制品很受欢迎。后来他将技术传授给徒弟郭志泉。”
蚀刻玻璃画俗称蚀花玻璃
<<上一页 下一页>>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