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港 > 历史、地理

千载水脉见证羊城治水史

作者/责任者:姜玉龙 黄小晶等

索取号:K

文献资料来源:南方日报-AII06

东行为番禺学宫、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向西行有万木草堂和大、小马站书院群。区域内,还有秉政祠、番山亭还有城隍庙,让人不禁感叹其地理位置之优越。
    
    文史记载,在唐宋时,大塘街畔是一条古河道,名曰文溪。文溪文溪,以文为名,以水为脉。文溪发源于白云山东麓的菖蒲涧,流经上塘、下塘后,在今小北花圈分作两支:一支流过今天的仓边路注入清水濠出珠江;一支则经今天的大石街、华宁里,流入古西湖后再出珠江。
    
    最早在三国时,吴刺史陆允曾在这里筑甘泉池,把水贮存起来,以解决城内居民的吃水问题。唐会昌年间(843—844),节度使卢钧疏浚了这一带的河道,保持船舶的畅通,还在河岸种上木棉和刺桐,美化环境。每当春天到来,木棉、刺桐花开红胜火,殷红一片,成了当年市民的踏青去处。
    
    正由于风景幽雅,明初年,宋代分隔而成的东、西、中三城合而为一,当时的文溪尚穿城而过,因此每逢白云山水暴涨时,因排水不及,小北门一带常常水灾泛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 > 信息港 > 历史、地理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0-87673002

本站访问人数: